您是否经历过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却心电图正常的情况?这时候医生可能就要建议做动态心电图检查了。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1957年发明,1961年应用于临床,1978年引入我国,经历了最初的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到目前的数字化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发展过程。不同于普通心电图只能捕捉几秒钟的心电信号,动态心电图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便携设备,连续不间断的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包括吃饭、睡眠、工作、运动、情绪波动等不同情况,就像给心脏装了一个"行车记录仪”,可最大程度捕捉到发病时的心脏情况。
动态心电图的优势
(1)记录时间长。记录时间可以24/48小时,获取的信息量大,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2)能记录动态变化。记录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能显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3)方便、无创。动态心电图设备越来越精巧,佩戴方便,不影响美观,可以带回家检查,不影响工作,对人体无伤害。
哪些人需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
(1)心慌/心悸:突然感觉心脏“咚咚乱跳”或“漏拍子”;
(2)不明原因头晕/昏倒:怀疑心脏短暂停搏或快速心律失常;
(3)胸闷胸痛:尤其安静时发作,普通心电图却查不出;
(4)术后或用药监测:比如心脏病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后;
(5)高危人群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长期熬夜压力大。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
(1)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头昏,或晕厥等疑似心脏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往往查无实据而诊断困难。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短阵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病人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这是动态心电图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况之一。
(2)对常规检查已有发现、但其性质或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明确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收集大量的心电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风险程度等。
(3)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变化,不仅能显着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4)动态观察心肌梗死患者,了解是否有心电图表现的非典型性胸痛发作和评估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5)了解心脏健康状况,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6)评定是否需要安装起搏器、除颤器,常用于评价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性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等监测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7)早期的心肌缺血几乎没有明显的症状,而老年人更加难以察觉到。老年人每年定期做动态心电图,可以为自己的心脏安全加把“锁”。
佩戴动态心电图注意事项
(1)为保证患者检查质量,防止电极片脱落,患者检查前一日洗浴,穿宽松的衣服;
(3)在检查期间不要做CT、X线、磁共振、心脏彩超、肌电图等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远离强电磁干扰不用微波炉、电磁炉等,以免干扰心电信号;
(3)检查期间避免雨、水等液体进入记录器里,避免不安全因素,严防磕碰损伤仪器;
(4)不要自行打开记录盒、随意拔出电极及导联线,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务人员处理;
(5)避免做扩胸运动、举重、跳舞、跑步等剧烈运动,以防心电图波形失真,干扰过多,或大量出汗引起电极片脱落;
(6)佩戴动态心电记录之后,日常起居和平时一样,如上班、散步、简单家务、不用刻意休息少动。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心律信息的采集,才能做出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估;
(7)注意记录生活日志,按时间顺序记录检查期间身体不适及用药情况,方便医生分析,了解原因,提供诊断参考。
(8)皮肤过敏:有些皮肤敏感的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电极片过敏,而出现局部发红、瘙痒,甚至出现过敏性皮炎等现象。如果出现严重的皮肤过敏、皮肤破损等现象,请及时通知医生。
动态心电图的普及,成为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起搏器植入术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的常规检查,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当然还得提醒您,很多心血管疾病是间断犯病,有时佩戴24小时不一定发作,检查期间捕捉不到异常信号,导致动态心电图分析正常,不能代表没有问题。对于有明确胸痛、黑朦、晕厥等病史,尽管一次动态心电图正常,应重复动态心电图或进行其他心脏方面的检查,尽可能早日确诊。
供稿:刘秀广、王德霞
编辑:范海蕾
审核:蒋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