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旌旗飘扬,铁流滚滚,鹰击长空。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庄严时刻,是国威军威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历史的深沉回望与对和平的坚定宣誓。七十载光阴荏苒,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9月3日大阅兵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时代意义,却愈发清晰地镌刻于民族记忆之中,回荡于国家发展的征程之上。
历史的镜鉴:从苦难到辉煌的民族征程
9月3日,首先是一个铭记历史的日子。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铸就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捍卫家园的长城,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2015年大阅兵上,由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组成的乘车方队最先通过天安门,这一幕让无数人动容,这是对历史的最高致敬,是对牺牲的最深缅怀。阅兵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历史的教科书,它提醒世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容重演。
和平的誓言:从强大到负责的大国担当
9月3日大阅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式上庄严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决定彰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与中国近代史上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日中国已拥有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强大能力。阅兵式中展示的各类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主战装备,84%是首次公开亮相,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大进展,更体现了中国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底气与能力。中国从未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中国拥有保卫和平的强大力量,因而更加致力于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精神的传承:从过去到未来的民族气节
9月3日大阅兵也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与传承。“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通过阅兵式得以具象化地呈现与升华。受阅官兵铿锵有力的步伐、昂扬向上的面貌,展示的不仅是现代化军队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象,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的传承,超越了一场阅兵式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9月3日大阅兵已然过去多年,但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战争的教训必须记取;它告诉我们,和平需要实力捍卫,发展需要安全护航;它启示我们,民族精神需要代代相传,复兴伟业需要共同奋斗。当世界的记忆逐渐被时间冲刷,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仪式来锚定历史,启迪未来。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和平;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实现复兴,这是9月3日大阅兵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供稿:李丹丹
编辑:范海蕾
审核:蒋步礼